消弧線圈自動調諧原理的分析
目前已提出的自動調諧原理大體上可分為六類:諧振法、相位移法、電容電流間接檢測法、附加電源法、模型法和注入信號法。下面消弧線圈廠家就詳細分析各種調諧原理。
一、諧振法
UN為投入消弧線圈后的中性點不平衡電壓;KC為電網的不平衡度,UΦ為電網正常運行時的相電壓;v為電網的脫諧度,d為電網的阻尼率。一個電網的不平衡度和阻尼率是一定的,所以由上式可以知道,UN的大小僅由脫諧度決定。當v=0時,UN為較大值,此時接地電流小,為純阻性電流。
諧振法的原理就是通過調節消弧線圈的電感值,使UN達到較大值。該調節原理不用考慮電網的不平衡電壓,是因為電網對地電容不相等造成的。還是因為絕緣泄漏電阻不相等造成的,也不用考慮相位關系。
當|v|較大和接近零時,v的變化對UN的影響較小,這是極值法的不足。然而前面的分析也表明,極值法是很容易根據UN的大小變化使v保持在大容量開關,消弧柜以內,若用極值法調節,必須處理好脫諧度和阻尼率的關系。
二、相位角法
這一方法是在一相附加一小電容,通過測量UN和附加電容相的相位來判斷系統的補償狀態。經過分析,不難得出,因此相位角θ的大小反映了電網的脫諧狀態,可以根據式來實現消弧線圈對電網電容電流的自動跟蹤補償。
相位法原理存在的問題是,在計算KC時,我們假設了CA=CB=CC=C,而實際情況并不一定是這樣,況且在運行過程中切除或投入部分線路時,更增加了三相對地電容的不對稱性,使KC的值不再是標量,從而造成θi值的難以確定。同樣的道理,三相電網對地絕緣電阻不對稱也會影響KC,進而影響θi的大小。
這樣就加大了檢測的難度,且每個電網的情況都不一樣。電容電流間接檢測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改變消弧線圈的電感值,造成其兩端電壓發生變化,同時消弧線圈中的電流隨之改變,然后檢測電壓和電流值以及相應的相角差,間接計算出系統單相接地電容電流或系統對地電容。
Z近瀏覽:
相關產品
相關新聞
- 為什么消弧線圈會如此備受關注? 2023-02-06
- 中性點接地電阻柜內不銹鋼電阻器的結構要求 2023-01-24
- 發電機中性點接地電阻柜在數據中心的應用 2023-01-28
- 中性點接地電阻柜的使用優勢有哪些? 2023-01-30
- 10KV開關柜為什么要加消弧消諧裝置? 2023-02-02
- 你知道什么是調可控硅式消弧線圈嗎? 2023-02-16
- 消弧消諧柜的消弧消諧工作原理 2023-02-09
- 消弧消諧柜裝置的工作原理 2023-02-13
- 全過電壓抑制柜和消弧消諧柜有什么區別? 2023-02-20
- 消弧消諧柜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2023-02-23